Episode Description
“在越来越《乌合之众》的当下,我们还能保持个体意识吗?”
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呢?《乌合之众》是1895年,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·勒庞出版的心理学、社会学作品,应该做营销、传播的同学都不会陌生,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:当个人进入群体之后,往往会丧失理性,变得冲动、易受暗示、责任感也被“稀释”。勒庞在他的那个年代,对于群体意识的观点并不受认可,但在当下,我感受到这种“乌合之众”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强烈,感觉是被他的乌鸦嘴精准预言了100多年后的事儿。
我们能否像单依纯那样唱着「如何呢,又能怎」,在大众视野下,保持独立清醒的个体意识?这是一个提问。也希望关注品牌营销的各位,在品牌打造过程中,能清醒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处境,清醒自己的「水位」,必要时逆流而行。
主播:@Linda拿铁琳、@邪念扬Sean
剪辑:@丘丘
音乐:🎵🎵《李白》 - 单依纯 🎵🎵
时间轴 |关键内容:
01:32 开场 & 话题抛出:为什么要聊「乌合之众」,什么是这本书中定义的「群体」…
09:43 乌合之众的三大心理特征
1. 冲动性增强
2. 易受暗示
3. 责任感稀释
11:10 把勒庞的理论放到今天的网络世界,会出现哪些“新形式”的群体效应呢?
1. 社交媒体上的“点赞导向”与“算法放大”
2. 热搜、话题榜和舆论场的“从众效应”
13:40
1. 网络舆论风暴:秒变“黑”与“白”两极,如汪小菲与大小S一家
2. 线下群体性行为:抢购与排队,如最近的Labubu
18:55 在现代社会,至少有三大主流力量在不断侵蚀我们的独立思考。
1.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
2. 社群文化与认同压力
3. 情绪化传播与快餐式思考
22:05 如何守护好我们的个体意识?欢迎收听
30:27 主播为你支招品牌在商业世界如何利用好「群体意识」五大策略
1. 制造可参与的社区仪式感
2. 强化社会认同与从众示范
3. 精准运营「稀缺+限定」策略
4. 设计情绪化的品牌叙事
5. 品牌在信息洪流中要有「认知浮标」
最后想用一句话结束本期:
美国传播学研究奠基人之一,詹姆斯·凯瑞所言:「我们不必成为信息的奴隶,但必须成为意义的猎人。」在算法的围猎中,个体意识的清醒虽微小,却是所有改变的起点。
听友们,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留言。如果喜欢,记得点赞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,这对我们很重要,感恩。